学习与人生
【作者:张教员,编号19309 更新时间:2024-02-19】★动机
要讨论“学习能力”,首先要讨论【学习的动机】。
◇学习的类型
“学习”大致可以分为两类:主动学习 or 被动学习。
先来说“被动学习”,这种现象很常见。比如现在的小孩子,课余时间都被各种补习班占满了。如果你问现在的小孩子,到底喜不喜欢上这些补习班?绝大部分人发自内心的回答都是【否定】的。这就是典型“被动学习”——他们受到强迫才去学习。
再来说“主动学习”,这类还可以继续细分为——“功利因素”or“非功利因素”。
以“学习编程”为例:
假设某人听说程序员比较好找工作,于是去学习某门编程语言——这属于“功利因素”。
假设某人本来就喜欢编程这项活动,于是去学习某门编程语言——这属于“非功利因素”。
“被迫学习”与“基于功利因素的学习”有一个共同点——其动机是【外在】的。
这就说到了本小节的重点:【动机】的“外部性”与“内部性”。
如果某人学习的动机是【外在】,这个动机【未必】能持久,一旦外部环境变了,其动机可能就消失了。
反之,【内在】的动机比较能持久(不会轻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)。
◇内在的动机——好奇心
关于“内在的动机”,首先来聊聊【好奇心】,很多人的求知欲望就源于它。
【好奇心】这个特质具有“普遍性”,同时又具有“脆弱性”。这话咋理解捏?——
所谓的“普遍性”指的是: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天生就有这个特质;
所谓的“脆弱性”指的是:这个特质很容易被摧毁,且很难被重建。
比如很多学龄前的儿童都喜欢问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——这其实是好奇心的体现。家长和老师如果善于引导,有助于保持(甚至强化)【好奇心】这个特质;反之,有些家长不善于引导(甚至以粗暴的方式对待)这种“爱提问的行为”,就容易摧毁这个特质。
◇内在的动机——思维的乐趣
“好奇心”意味着你有一种知道更多东西的心理倾向。而“思维的乐趣”指的是“爱思考”的心理倾向。
这两种倾向不太一样。有“好奇心”的人不一定“爱思考”;“爱思考”也不一定有“好奇心”。当然啦,两者皆有更好。
学习的过程总要依靠某种类型的思维。所以,那些能享受到“思维乐趣”的人(相比没有这种乐趣的人),学习的动力会更强。
俺个人认为:“思维的乐趣”【不】具有普遍性(大多数人没能从思维过程中获得乐趣)。
◇内在的动机——兴趣
“兴趣”这个词经常会引起一些误解。早在2015年,俺就写过一篇《什么是【真正的】兴趣爱好?以及它有啥好处?》,帮你搞清楚——啥才是真正的兴趣?
如果某个人对某个领域有兴趣,自然有动力去学习该领域的知识。
那么“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”?
关于这个问题,俺还没有完全想好,所以还没有针对该问题写专门的博文。但在这里,俺可以稍微透露一招:如果你去尝试和体验足够多的领域,有助于你发现自己的兴趣点。